感官藝術饗宴─《舞動芭黎,掌聲蕾動》.jpg 

作者:葉伶芳

熱血影友這些年必定發現,各類題材的紀錄片已經慢慢登上電影院的舞台。紀錄片獲不獲觀眾擁護是一回事,但電影類型及題材的擴展及多樣化絕對是觀眾之福,這表示觀眾在劇情片的選擇之外,又多了紀錄片的選項。

片商繼引進了紀錄片《我為琴狂》(Pianomania, 2009),透過維也納首席鋼琴調音師史蒂芬‧克努佛與多位世界頂尖演奏家的合作過程,讓世人管窺這些國際知名鋼琴家演琴的演奏幕後;如今又推出法語紀錄片《舞動芭黎,掌聲蕾動》(La Danse:The Paris Opera Ballet, 2009),向世人揭露巴黎知名的加尼葉歌劇院是一部分工多麼繁複的藝術機器,並紀錄藝術總監布莉姬‧拉菲佛是如何以鐵娘子之姿,帶領這部龐大藝術機器運轉,既要承傳又要創新。

不知道這兩部紀錄片的引進是不是巧合,或是有計劃的安排,一部是關於古典音樂的鋼琴演奏,一部是關於古典及現代芭蕾舞劇的幕後,對於古典音樂及舞蹈的愛好者,這兩部紀錄片可以搭配觀賞,相信將是一場豐富的感官藝術宴饗。

紀錄片的故事,是拉菲佛邀來了九位國際舞蹈大師及編舞家前來巴黎,精心編排了七部舞劇,影片正是紀錄了這些不同國籍的編舞家與歌劇院舞者及多名一級五星合作、溝通、練舞及綵排,一直到演出的過程。

編排過程出現在片子裡的有:《種》、《美蒂亞的夢》、《巴姬塔》、《胡桃鉗》、《沒有影子的女人》等,風格和類型從古典芭蕾、現代舞到現代芭蕾都有。

有趣的是,片子從最初的練舞開始,以及編舞家與主要舞者的理念溝通,這些細節看起來既無聊又瑣碎,有些編舞家的嘮叨和雜唸也聽似無意義,可是當一部舞劇完成排練和彩排而正式登上舞台的那一刻,觀眾才會驚覺原來如此震撼人心的藝術場面是如何由先前那些看似無意義的瑣碎細節堆砌而成。

這些首席舞星在台上看來風情萬種又儀態萬千,是觀眾們所景仰、所心儀的藝術偶像,可是卸下了舞衣,原來他們也是歌劇院的員工,四十歲就要退休,並且從此有資格領取退休金。他們的舞姿輕盈曼妙,看起來好像是沒有體重的人,看過本片,才知道舞蹈是多麼耗費體力,他們的苦練不下於那些頂尖的運動員,因此職業生涯也顯得短促。正如藝術總監拉菲佛說,他們頂多能跳到四十歲,有些人甚至撐不到四十歲。

本片長達160分鐘,紀錄極為詳實,對舞蹈毫無興趣的觀眾也許覺得冗長,舞蹈的愛好者可能還會嫌不夠,你永遠會想要知道更多頂尖舞星和舞劇不為人知的幕後秘辛。

對於法國這樣的藝術大國,巴黎歌劇院只是它龐大的藝術機器裡的一環,但光是這繁複的一環,都讓人瞠目結舌。

--------------

PS. 看了幾位頂尖編舞家所編的舞劇排練,個人覺得英國編舞家韋恩‧麥奎格所編的《種》最令人印象深刻,它是芭蕾,又有嘻哈和街舞的影子,有新意又讓人有驚奇。如果這支舞蹈來到台灣,我一定要去看。

 

原文出處:『馬賽克女郎│葉伶芳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wfil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