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士尹
每次看法國愛情喜劇,都覺得比喻真是深入心人。《巴黎奇緣》以兩個男性好友不同的愛情觀切入,詮釋性、愛與緣分在愛情裡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感情。
愛情的開始 精神與肉體缺一不可
電影從緣分開始破題,可見得不論中外,自由戀愛的衍生物─緣分都影響著我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的女主角愛上男主角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咖啡店、書和貝多芬的音樂。似乎每個人在談戀愛之前,都會對墜入情網的那一剎那有無限的想像,電影裡的男主角米歇就在這樣的情境中成長,祖父母是緣分注定的那一刻相遇相戀的,自己的爸媽也是如此,因此,他對於自己的愛情,總覺得少了命中注定的那種相生相屬的感覺。
相對的,米歇的好哥兒們文森卻是一位花花公子,見到喜歡的女生,立刻就想跟她上床,終於他找到一位在床上跟他配合得最完美的伴侶,每次見面就在床上,搞得後來女友也火了,她不懂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什麼?為何他們連正常的約會吃個飯啊、看電影啊都沒有,和這個「精蟲衝腦」的男友簡直無法溝通,所以選擇放棄。
電影中從極端的兩個男人的價值觀,凸顯了精神與肉體關係在感情上都占有相當重的比重,如果一味的只談感情而沒有肢體上的親密接觸,戀愛中的我們總會揣測自己對愛人來說究竟有沒有性的魅力,如果沒有,那不就只是「談得來的異性好友嗎」?
就像文森教米歇如何把妹時,他說:「在每個女人體內都藏有寶藏,這些寶藏是性感、感性和歡愉,而你那根大屌就是鑰匙!你想的、看的都要跟大屌一樣。」他進一步解釋把妹的重點在於「屌樣的眼神」,也就是一種「我想要妳」的眼神。
確實那是兩性互動時的重點─釋放出「感興趣」的訊息,但卻不見得每個女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買單,像電影中米歇就吃了大鱉。
愛情調性相似 才是天生一對
愛情並沒有一定的規則或方式,而是要找到一個跟自己愛情調性協調的對象,自己在談戀情時丟出去的球,對方大多數時候都能感受得到、看得到、接得到。就像有人一談起戀愛來,每天三、五分鐘一通電話,不是親親就是愛你,外人看來是甜蜜,但對於不喜歡這種談戀愛形式的人來說,就是沈重的負擔和壓力了,覺得生活處處受制約和監控。
於是,在磨合期,總是不斷的妥協和拉扯,甚至會把現狀美化,說服別人也說服自己:「我們是一生的一對」,但事實是不是如此,自己最清楚。就像米歇的爸媽在結婚三十多年後選擇離婚,理由竟是母親無法與退休後的父親天天相處,而以前可以相處的原因是父親忙於工作,很少回家,打破米歇心中爸媽感情甜蜜的完美形象。
磨合與平衡 成就愛情奇緣
我們和電影中所有角色一樣,在感情生活上都是一路跌趺撞撞的走著,即使結婚牽手一輩子,也都還在學習如何與另一半相處。感情是需要經營的,米歇和文森在彼此的身上學習了不同的愛情價值觀,從而找到性愛與緣分之間的平衡點,找到如何與愛人相處與了解的磨合過程,與其說是奇緣,不就是在平凡中找到真心和真愛。
原文出處:『自由時報│生活副刊│兩性異言堂』2011-01-2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