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德國》珍貴無價的生命洗禮.jpg  

作者:阮愛惠

文化差異的擺盪不安

《歡迎來到德國》是部清新動人的作品,勇奪了二O一一德國奧斯卡最佳影片銀獎、最佳劇本獎。來到台灣,更在今年金馬國際影展觀眾票選中,人氣直衝前三名。

德國因二戰之後重建之需求,在一九五○年末,引進大量土耳其勞工,很多土耳其人因而移入德國,成為今日德國社會的族群之一。

薩穆德里姊妹正是這波移民潮的第三代,生於德國、卻長於濃厚土耳其情感的家族。姊姊畢業於電影科系,念書時常請妹妹捉刀代寫編劇作業,意外啟發了妹妹的編劇天分,姊妹倆自編自導的處女作,就從她們自身最深刻的國族認同混淆經驗說起。

《歡迎來到德國》講述一段三代同堂返鄉尋根的旅程。片中的祖父胡辛在家族聚餐時,驟然宣布要全家一起陪他回土耳其看老家,晚輩個個都不情願但無法抗命。沒想到這段勉強成行的旅程,最後讓家族中每一個成員,都得到生命中珍貴無價的洗禮。

導演運用輕鬆討喜的因素串連電影。從天真的六歲孫子錢克,一再地發出:「我到底是德國人還是土耳其人?」的疑問破題,到旅程中沿路由大學生的孫女嘉娜,用淺顯的語言為表弟錢克,敘述祖父母如何相識結婚、為何自土耳其來到德國的因緣。

可愛的小男孩和青春的美女一問一答,勾勒出一個起源於土耳其山村的家庭,如何輾轉遷徙到德國城市生根,如何從一男一女的結合,衍生成一個家族的圖譜。

「文化差異」是全片最大的賣點,薩穆德里姊妹很巧妙地透過孩子的視角,來看種種「文化衝突」事件,例如土耳其小孩對耶穌十字架的誤傳與恐懼、坐式馬桶與土式茅坑孰優孰劣?

第一代土耳其移民也許兩年之內,就適應了兩國之間物質文明的差距;但文化的認同,卻到了第三代都還在擺盪猶疑。

幽默與尊重

導演和編劇姊妹用很好的方式,來處理這個棘手的大問題。這部電影裡沒有任何對哪一個文化的嘲諷或批判,也沒有彰顯哪一個文化才是「正統」的暗示。

就像生育之恩及養育之恩「何者為大?」難以辯證,對於電影中的角色而言(其實也正是薩穆德里姊妹的化身),土耳其是血緣,德國是涵蘊成長的土地,她們既是土耳其人,也是德國人,她們選擇既愛土耳其也愛德國,這有什麼困難?

電影終場時,六歲的孫子錢克,代替已逝的祖父胡辛致詞時,說出了這個移動世代的心聲:「我在德國出生,我的祖父來自土耳其,這就是我的認同,我的定位。」

文化的衝突永遠存在,同國同種的人,都還有「家庭文化」可以衝突。電影中的嘉娜與相愛的英國男友之間,也一樣有著觀念不同的問題,但嘉娜歷經「未婚懷孕」的巨大衝擊後,因為有外公遽世之前,對她的一番開示,她毅然選擇生下這個因愛而來的生命,因為有家族豐沛的愛,讓她有信心去面對可能遇到的差異及衝突,就像她的祖父母當年作種種抉擇的勇氣一樣。

所謂的差異原來都是相對的,發生在任何人與人之間。如果硬要說自己是對的好的,別人是錯的差的,自家門內也可以爭吵不休。而化解差異與鴻溝的祕訣是什麼?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學到了一件事,原來所有「和自己不同」的觀念或文化,如果能透過幽默的眼光,與尊重了解的胸懷去看,一切都變得可以接受,可能解決。

 

原文出處:『人間福報│家庭電影院』2011-12-1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wfilms 的頭像
    swfilms

    海鵬電影

    swfil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