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德湧
為什麼會愛上侯麥(Eric Rohmer)的電影?為什麼會成為他的影迷?因為一部很美的片名《人約巴黎》(Les Rendez-vous de Paris)。還記得在看金馬國際影展的頭幾年,對名導、大師沒認識幾個,更不知道要如何選片,當翻閱著影展手冊時,《人約巴黎》四個字便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在金馬影展中又陸續看了《夏天的故事》(1996)、《秋天的故事》(1999)…一路的跟著看下去,我變成他小小的影迷,直到他去世前的遺作《愛情誓言》(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侯麥(Eric Rohmer)1957年起他則擔任「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ema)的主編,其間,侯麥與楚浮、高達、夏布洛等人致力於「作者論」的建立,更為法國電影新浪潮催生。
而侯麥以「作者論」為電影理論開闢另一條蹊徑,而在電影的創作裡,侯麥循著「作者論」的步伐,完成了三套膾炙人口的系列電影,在影壇豎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這三套系列的電影可以獨自欣賞,卻也可以與系列裡的影片相互辯證。【六個道德故事】以探討愛情裡的忠誠與背叛;【喜劇與諺語】則是以法國的俗諺發展而成,探討社會制約對人物的影響;而【四季的故事】則讓我們看到,屬於個人的處世哲學,左右愛情的態度與抉擇。而其中【四季的故事】應該是在台灣影迷最熟悉的一個系列了…。
【四季的故事】證明侯麥是個說愛情故事的能手,而這四個故事卻也像是侯麥的愛情講義,四部都能獨立欣賞,卻也能相互對照、彼此呼應。《春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都有朋友牽紅線的故事,主角們在故事的終點重新找到了彼此之間的信任,後者更讓愛情的醞釀更加美妙。《夏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則相互辨證,前者是三女一男,男主角優柔寡斷的個性,到最後愛情全部落空;後者則是三男一女,女主角擇善固執的個性,認為真愛總有一天會回來,等待著童話故事般的奇蹟,後來真的降臨在她身上。等待與選擇幾乎是這個系列的母題,透過主角對愛與生命的態度,侯麥讓角色選擇他們的愛情模樣,這點當然跟每個人都一樣,只是現代人比較著急,因為我們都太習慣速食愛情…,或許這也是某些人不太習慣侯麥電影的另一個原因吧!
侯麥的作品是相當生活化的,卻也十分文學性。侯麥喜歡在他的電影談論文學、哲學與藝術,看電影的同時,觀眾也好像上了一堂「思想之旅」,但卻沒有說教的意味。因為侯麥能將這些高深莫測的「哲思」,巧妙的融合在對白之間,讓觀眾心領神會。愛情在侯麥電影更佔有極大的比重,在其他電影大師以不完滿的人生作為創作的主題時,侯麥卻以戀愛的甜美、失戀的苦澀,在濃濃文學味的包裹下,實踐了他的「作者論」!雖然他的主旋律都似曾相識,但卻能寫出千變萬化的變奏曲,因為愛情永遠不會像是好萊塢的電影只是一個公式而已!
侯麥過世兩年後,海鵬電影公司重新引進【四季的故事】,並以數位修復電影拷貝(Digital Cinema Print)以饗影迷。在他的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愛情的模樣,也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與位置,如果您最近有空請到他的電影世界裡坐坐吧,我想這是我們這些小小影迷懷念他最好的方式,也可以當作新影迷認識他的入門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