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01 《分居風暴》壓抑不安的家庭習題  

作者:Ruke

納德和席敏兩人坐在法院裡協議離婚,當法官詢問兩人離婚的原因時,席敏回答因為想帶女兒去國外獲得更好的教育,但因移民簽證即將到期,老公卻遲遲不願讓步,雙方各有不同的堅持於是造就如今情勢,但法官卻認為這只是一件小事而請兩人回家再做考慮,回家過後席敏決定搬回娘家與納德分居,而為了照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年邁父親,納德於是透過關係請來了女看護羅芝來幫忙,只是接下來卻引發出一連串不可預期的事件,讓納德一家和羅芝一家都陷入無法挽回的風暴…

來自伊朗的電影《分居風暴》,描寫了兩個家庭之間因為意外而產生的爭執,但這樣簡單的描述恐怕還不足以代表整部電影。它高明的地方在於他能用許多小事情卻呈現出每個人立場的不同與堅定不可改變,並隱約透露出當地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並在描寫人物時,不使用非黑即白的善惡二元論,而是不斷地在劇情發展中,像是黑白棋般翻轉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有的人乍看之下是身處弱勢的被害人,但下場戲裡他自己卻也成了壞人之一。

所以,乍看之下原本只是一場尋常的離婚官司,乍看之下只是一場尋常的推人傷害,乍看之下只是單純的照顧不周,卻在每個人的關係持續被翻轉,行為背後的真相被揭發時,變得複雜難解;《分居風暴》的劇情就像是顆洋蔥,當觀眾以全知的角度一層層解開謎團的同時,卻也讓矛盾的劇情更加難解,腦海中懸而未決的東西越來越多,就連自己也快分不清對錯,所以看完時有種厚重的壓迫感,以及腦袋高速運轉,無法釐清頭緒的疲憊感油然而生。

電影透過不斷的爭吵和溝通,讓觀眾看見每個人的內心,事實上就像劇情發展般複雜難解。明明可以知道片中角色的做法是出自於追求自身的利益,但卻也感受到他們都是處於一種不得不為的身不由己;例如納德在法院中,為了減輕自己的罪行,極力否認自己對某些事件關鍵是知情的,這卻同時也是因為自己對家人的愛,當他向女兒譚雅說出實情時,她也成了捲入事情當中的共犯者了,為了對父親的愛,她決定一起隱瞞真相,成了共犯結構之一,但固然是錯的,但其實也並非是個錯誤,是在人之常情中會做的事情。

《分居風暴》的劇本寫得真好,故事發展驚人到令人讚嘆,也難怪他同時以外語片之姿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在片中幾乎沒有人像是聖人般毫無錯誤,但他們犯的錯很多時候也都是由於太多萬不得已,卻又因為當地或自身的信仰,而不斷在其中產生道德感的拉鋸;每個人堅守自己的立場並非錯誤,這些連鎖事件的發生僅是大家無法妥協下的產物罷了。

於是觀眾發現到,納德的做法僅是為了守住自己的家庭,席敏的離開是對丈夫愛的試煉,譚雅將父母爭執看在眼裡,為了守住自己的成長環境而向雙方妥協,在不斷妥協中成長成像父母一般的大人;羅芝的辛苦工作都為了家庭,也因對神祇的虔誠信仰而坦誠自己的罪行,他的丈夫哈達特脾氣火爆,總讓現場一發不可收拾,但他的行為全部出自對家人的愛,他只是想討個公道,年僅四歲的女兒什麼都不知道,但在面對大人世界的殘忍與針鋒相對後,他也學會了如何將對方當成敵人。

沒有人是錯的,其實每個人都是被害者,那又是誰讓整起事件落得如此發展的地步呢?我認為其實根本不需要找出始作俑者,人有時太習慣想將整起災難的原因歸咎於某人身上;但真要說起來每個人都犯了錯,當所有關係人都有意無意地隱瞞部分真相時,那麼這些便是為了自身利益而產生的自私行為,將「人之常情」與「錯誤」連結起來,自己就難以對其作出評論,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但,真有那麼簡單嗎?

《分居風暴》把一起簡單的事件講得精彩絕倫,觀眾能一層層地探索其背後真相,也可以看完結尾後仔細回想,像一刀剖開後直接看事件全貌,它完整地融入中東國家當地的文化內涵及風土民情,宗教信仰乃至於人性本質,從頭至尾壓抑的情緒或許在看完電影後還沒辦法有所舒展,但似乎能對日常生活的微小事物有更多體會;電影完全不用任何配樂卻挑動觀眾情緒,結尾才響起的音樂讓結局更是盡在不言中,因為當人面臨不得不做的抉擇時,我們或許下了決定,但仍左右為難,仍無法理性地釐清是非對錯。

圖02 《分居風暴》壓抑不安的家庭習題  

 

原文出處:『下雨的城市

 

arrow
arrow

    swfil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